文章详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科普 > 健康生活 >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科普 > 健康生活 >

毛驴承载千年中国精神

原发表日期:2018-01-23作者:驴业百科

原发表日期:2018-01-23

作者:驴业百科

        唐代驴文学作品数量繁多,是唐代文学风貌和文人审美情趣的载体,其形成与历史传统中的驴意象、唐代文人独特的价值取向是息息相关的。驴意象在唐代作品中频繁出现,从不自觉的流露到自觉的创作,最后形成了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事物。

驴意象与唐代文学风貌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开放的时代之一,国力强盛,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兼容的态度,使得唐代文学的风貌呈现出与前朝不同的特点。

一方面表现为唐人积极进取的态度,拥有强烈的入仕之心。这影响到唐代文学,便形成了激昂的基调,这在驴意象作品中亦有表现。

“即葛洪命,永处跛驴之伍;田光精竭,必为驽马所先。

—— 李商隐《献舍人河东公启》   

即使要殚精竭虑死而后已,也不愿退隐潦倒以致一事无成。

         “……而贡士布衣有尘,饥童无色,蹇驴竭蹶,而来千谒,诚志业不怍,气容自若。且以干望为心,亦不能无愧。其望非望,饮(漏字)啮肥,被鲜曳华,指捷乘骏也。所以望者,盖砥行立名之流,非附青云之士,焉得施於世?其愧非愧,布衣粝食,饥僮蹇驴也。所以愧者,彼何人也,予何人也?……士之干人亦然。士非不能隐山林群麋鹿,脱俗姿态。又思孔子十历,削逐如此,而不足以求其道。学孔子者,又安得傲然自遂,而独善耶?”

 —— 房鲁《上节度使书》

骑蹇驴者虽然处于社会底层,布衣困苦,仍然透露出豪迈的气概,穷困士人不改其志,大展抱负的强烈渴望。

          另一方面,便是对魏晋名士风度的崇尚。李白《赠闾丘宿松》:“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华清。”诗作的背景显然是《晋书》列传第十九记载阮籍“拜东平相”,“乘驴到郡,坏府舍屏障,使内外相望,法令清简,旬日而还”的事迹。刘言史《题王况故居》:“入巷萧条起悲绪,儿女犹居旧贫处。尘满空床屋见天,独作驴鸣一声去”已化用了《世说新语》里“王仲宣丧,宾客学驴鸣送之”及“孙子荆驴鸣送王武子丧”的典故。这是借助驴鸣的意象表达特殊的哀叹之思,“驴鸣送葬”也凝聚成文学经典的文化资源。

唐代社会的“漫游”风气

         唐代文人开阔的胸怀与恢弘气度,国家大一统的辽阔版图,影响到唐代文学的面貌,最重要的便是漫游之社会风气的形成。“东晋之后,山水游赏常常反映到诗文中来。但从山水游赏扩大到漫游,并且成为一时风尚,则是到唐代才开始的。”这种全社会对“漫游”风气的崇尚,则使“驴”本性拙、行动缓慢的缺点成为了最大的优点。盛唐时代,著名诗人大都有过“漫游”的经历,是名符其实的“驴友”。

        “京兆杜牧为<李长吉集序>,状长吉之奇甚尽,世传之。……每旦日出,与诸公游,未尝得题,然后为诗,如他人思量签合,以及程限为意。恒从小奚奴骑距驴,背一古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

 ——李商隐《李贺小传》        

        “(李)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 

“贾岛,字阆仙,范阳人也。……尝跨蹇驴张盖,横截天衢……后复乘闲策蹇访李余幽居。”

——《唐子才传》                                          

骑在驴上既能慢慢欣赏沿途美景,又能搜肠刮肚构思诗文,加之驴十分适宜山路行走、持久力强等特点,对唐人而言,驴便成了最佳的代步工具,十分重要。

“骑驴到京国,欲和熏风琴”的漫游通都大邑;

                                 ——韩愈《孟生诗》

“布囊悬蹇驴,千里到贫居”的结交友朋;     

                                 ——姚合《喜贾岛至》

“郊外凌兢西复东,雪晴驴背兴无穷”的驴背吟诗;

                                ——唐彦谦《忆孟浩然》

“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的以驴代行。

                                ——李贺《出城》

“单着布衫穿市过,骑驴踏破洞庭波”可谓此情此景的最佳写照。

                                 ——《五元灯会》

驴意象与佛、道宗教思想

        唐代的立国之本是儒学,但在思想领域则是儒、释、道三家并存。玄宗亲注《孝经》、《道德经》和《金刚经》三经并颁天下,可见统治者兼容三家思想的明征。驴意象更是渗透在宗教思想中。

1、驴意象与佛教

“石亭有‘似驴’之问,涌公有‘非佛’之对”,驴在此成为唐人参禅的媒介。

——李宏翼《仰山光涌长老铭》

“龙象蹴蹋,非驴所堪,果僧中一豪”。

——《唐子才传》

“今日亲闻诵此经,始觉驴乘匪端的”。

——修雅《闻诵〈法华经〉歌》

著名的骑驴诗人贾岛在屡试不第后亦出家为僧,每天骑驴寻诗。

佛教有安公驴庙的故事,禅宗有“佛手驴脚”的妙语禅机。

佛教中人与驴的缘分很深,驴甚至成为一种形象。                                           

2、驴意象与道教

       “有驴仙者,享五百岁,负乘而不辍,历无定主,大驿于天下。”这是古代传说中的驴仙,在道教中转化为神仙的坐骑,与现实中达官贵人以马为坐骑成了有趣的对比。

                                 ——《初学记》引《符子》

“(唐)武德中,邑人吕细,因过其地,遇一道士,乘青驴自天而下。”

                                 ——《云笈七签》

“(张果老)果常乘一白驴,日行数万里,休则重叠之,其厚如纸,置于巾箱中,乘则以水噀之,还成驴矣。”

                               ——《明皇杂录》

“谁似任公子,云中骑碧驴”。

                              ——李贺《苦昼短》

随着驴意象的经典化,驴不仅成为禅机妙悟的精神解读,还直接成为神仙的坐骑,“骑驴”成为宗教文化的独特景观。

Copyright@2003 CAAA All rights reserved.中国畜牧业协会版权所有
备案序号:京ICP备0502300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9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