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养驴记》导演手记
原发表日期:2020-01-09
来源: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我们《养驴记》创作团队概括即将完成的《养驴记》作品,会骄傲于它的两点:一、它是迄今为止拍摄时间最长、体量最大的关于新疆脱贫攻坚的纪录片(导演版长度将超过两个小时),在未完成阶段就被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民网、中国纪录片网着力报道,倍受期待;二、它是新疆纪录片人在脱贫攻坚的使命驱动之下、在民族团结一家亲列车的一次次轰鸣和输送下主动诞生的一部纪录片作品。导演团队戏称这次创作是一次“任性之旅”,这种任性包括:零融资就敢拍摄(在皮山小村庄一拍就是90多天,跨度一年);为了保证影像质量,专门配置两台sonyfs5摄像机和达芬奇后期剪辑工作站高举高打、不计成本(纪录片人的家属已经默默表示支持);想与现象级脱贫攻坚纪录片《出山记》、《叶落归根》一决高下(实为致敬),因为世界也渴望看到来自最贫困地区的新疆故事!
《养驴记》从2018年3月拍到2019年3月结束,希望呈现一个沾着泥土、笑中有泪的故事。在即将播出的《我们都是追梦人》之四集《养驴记》版本中,人物松弛、拍摄生动、影像有质感、作者怀悲悯是观看者统一的评价。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毛驴车在新疆南疆地区是一道独特的风景。作为家家都有的交通工具,毛驴和南疆百姓的生活紧紧贴合在一起。今天,在脱贫攻坚和产业振兴前提下的毛驴的回归在南疆的皮山县开始启动,这里也把甩掉“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标签作为自己的艰难起步的源发力。兰干村没有特色产业,少量的红枣核桃品种不好,没有竞争力,养驴就成为驻村工作队和村民脱贫的最大指望。
诺肉孜节的赛驴会拉开了本纪录片的序幕。皮山县今年将有一万头关中驴、德州驴从内地万里奔袭而来。兰干村积极准备养驴合作社的启动,同时确定了散养和集中养殖相结合的发展思路。村团支部书记图尔荪如愿成为养驴合作社的负责人,带领贫困户领回了分配的145头扶贫驴。养驴大户艾合买提江把家庭养殖规模控制在15头左右,对村里的合作养驴动议,他们一家还在观望。皮山县在大面积引进优质驴种的同时,也在抓紧驴产业的规划布局。产业化才能解决乡村散养存在的问题,“龙头企业+基地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有望在皮山县全面铺开。
在创作之初,我们几位导演在接受采访时话语低调,只是说:我们对新疆农村生活多年的积累和较强的发现捕捉能力、超过二十年的纪录片创作经历会对这个项目的深度、厚度、温度产生作用,我们也会保持质朴、冷静、真挚、客观的一贯追求。
在2018年4月最早一版片花上,导演组写下了这样的文字:“用真诚的凝视,用细腻的捕捉,用整整一年的时光堆叠,换泪水与欢笑;2018,看兰干驴事步履维艰,品南疆脱贫百种滋味,就在《养驴记》”!现在,时光走到了2019年5月,看着渐渐成型的纪录片作品,我终于可以说:我们做到了!
我找到了三个关键词,“任性之旅”、“盲拍盲剪”、“怀胎至上”来回望这一年的难忘时光。
海报摄影《养驴记》摄影师李骏 海报设计 顾的白
任性之旅
2018年3月,《养驴记》刚开始拍摄就记录下了皮山现代化驴奶粉生产基地奠基、2018年第一批扶贫驴抵达皮山、第一批扶贫驴发放等关键内容。此后的每一次拍摄、每一组素材的获得其实都在证明我们当初作出的拍摄决定是多么的果断及时,皮山驴产业的每一次小小的嬗变,我们从未缺席。
中国纪录片已经到了一个年产值60亿的新时代,资金是纪录片质量的最基本保证。从《养驴记》纪录片拍摄之初,我们拍摄团队就清楚意识到这次拍摄的体量、难度以及面临的资金压力。虽然团队得到了融资许可,但也百分之百有融资失败的可能性。没有资金介入,什么能支撑我们完成这次“任性”?
记得应该是在主拍摄地兰干村,我们团队就资金问题做了一次特别正式的讨论,我们首先评估了团队的整体情况:导演一名,主摄影师两名,驻村摄影师两名,自有sonyfs5设备两套、5d4一套、Gh5一套,自有达芬奇剪辑工作站一套,调色师一名,这样的配置条件应该可以基本满足一个长纪录片的拍摄要求。我们当天达成的共识是,无论有没有钱,我们也会完成这次创作,因为一旦因为缺钱而放弃,我们再不会有第二次机会做这件事。
下定决心以后,我们潜心攻克内容-----有钱来,我们喜,没有钱,继续拍!每次坐着民族团结一家亲列车来来往往十几趟,就这样坚持到了2019年。
我们这个项目也牵动着所有电视人的心。很多同事一到兰干村就马上无偿为我们提供翻译服务、后勤服务、航拍服务,新疆广播电视台党委书记、台长姚兰和副台长蔡贺还几次赴皮山为我们的纪录片融资牵线搭桥。
2018年6月,我们曾离融资成功签字一步之遥,最后的不理想结果没有影响我们的创作,我们也开始用新的视角审视这个特殊的脱贫攻坚纪录片,审视这个特别的脱贫攻坚年。在拍摄过程中我们开始不断推介《养驴记》项目。2018年4月27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推出题为:《新疆电视台纪录片<养驴记>,讲述南疆农民脱贫致富路》报道;2018年6月10日,人民网刊登文章--《纪录片【养驴记】助力南疆脱贫攻坚》;2018年9月10日,在第四届(2018)中国驴产业发展大会暨第二届国际毛驴产业发展论坛上,《养驴记》最新5分钟片花在国际舞台亮相。
《养驴记》团队先后完成Freshpitch“新鲜提案”的提交工作、“2018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提案大会”选题提案提交工作、“记录新时代”纪录片精品项目申报、完成云集千万创投计划申请,总之,我们团队没有放过一次推介这部纪录片的机会。
2018年7月13号,《纪实观察》发表文章《“脱贫”扎堆,纪录片的喜与忧》,作者提到了《落地生根》、《出山记》、《王梁记事》等现象级脱贫攻坚纪录片,还特别介绍了新疆还在拍摄的纪录片《养驴记》。
作者感慨:这些纪录片都是有厚重的时间做铺垫的,它们浓缩着中国扶贫攻坚的全过程,更承载着中国如何实现从开发扶贫到“精准扶贫”、又从“精准扶贫”到“精准脱贫”的时代进程。我们团队看到这篇报道,倍感鼓舞,也倍觉压力,我们的作品想真正与《落地生根》、《出山记》、《王梁记事》比肩,还要更加努力!
盲拍盲剪
大家都有过在少数民族地区拍纪录片的经验。如果是比较好的配置,团队里最好有一个懂少数民族语言的人。但是我们三位主创都是汉族,不懂维吾尔语,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除了请求驻村工作队少数民族同志的帮助外,大部分的时间就进入了盲拍状态。我们的主人公之一图尔荪是中专毕业,完全能跟我们交流,但另外两组主人公艾合买提江一家和布威阿依谢姆一家国家通用语言表达不流利。好在我们都是在新疆从事了20年纪录片的老导演,我们也曾经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完成过纪录片,所以在许多盲拍的场景我们还是完成了一组组生动的镜头,记录下了他们最真实的生活。我们和村民的相处方式简单纯粹。我们重要的一个拍摄地就是在村南边的养殖合作社棚圈,我们从大队部到养殖合作社,走路大概需要20分钟。我们每次出大队部,只要看到有农民的电动车,我们就说“依谢克”(维吾尔语驴的意思),然后一指养殖合作社的方向,村民就会把我们送到那里,我们在兰干村几乎坐过每一个村民家的电动车,这些朴实的村民在我们镜头中的松弛也说明他们已经习惯并接受了我们成为兰干村的一份子。
面对一年拍摄的大概四个T、而且其中大部分都是维吾尔语的素材,一个汉族导演兼剪辑师要独自在剪辑台工作四个多月,这绝对是天下最残酷的工作。导演应该怎么办?答案是:坚持,坚持,再坚持!因为没有经费的支持,剧组不能邀请任何一位翻译在三四个月的时间里无偿全程陪同剪辑。所以我的方法是先盲剪,剪出每一个段落需要的内容,把场景气氛情绪节奏都把握好,把维吾尔语同期声的部分尽量的保留完整,等翻译来时就可以根据具体的同期声内容做取舍。这也是我在上两部维吾尔语纪录片《老庄子老井》和《一个人的绿洲》总结和提炼的剪辑方法。比起前两部作品,《养驴记》因为是双机拍摄,素材量更多,涉及的场景更为复杂,又因为有动物驴的加入,所有的画面跃动感更强。我在近五个月的剪辑时间里,按时间顺序把每一个场景都先初剪出来,然后再请翻译做对接,结果得到的同期声的精彩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怀胎至上
我们这次拍的是养驴人的故事,但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驴。
在拍摄中,我们可能必须借鉴一些自然类纪录片的拍法,比如跟动物之间的距离,比如哪些部分是我们要重点关注的。我们觉得《养驴记》在动物这个部分最重要的是两个字:一个是繁一个是育,大部分笔墨可能还是要落在繁这件事上。主摄影师何明老师对拍摄驴繁育怀胎这个部分其实已经做了很久的心理建设,包括拍到什么尺度,他还发誓什么时候拍到生下来的“疆二代”什么时候结束拍摄。在2018年3月纪录片开拍的第三天,我们在主人公图尔荪家棚圈就等到了一场配种动作戏。这场戏拍完之后,我当天发了一个朋友圈,说:驴怀孕的难度和电视剧里娘娘的怀孕难度基本对等。近两个小时的配种耗时耗力,还不知道最后能否成功。自然繁殖完全不能满足大规模养殖的需求。我们后面也拍摄到了人工细管配种技术,但是比较复杂的冻精技术还暂时没有能在乡村实施,要到2019年秋天我们才有可能拍摄到这种国际最先进的技术。我们最开始拍摄时,很多村庄统计的怀胎率不到30%。但是当我们拍摄到2019年的三月份,自治区畜牧科学院在皮山设立了工作站,他们承诺的怀胎率目标是85%,如果换算一下,2020年,皮山将增加一万五千头小驴,非常让人期待。
在一年的拍摄时间里,我们大概拍了六次驴配种,还记录下了两头小驴的诞生。这六次的配种镜头分别拍摄于初春、初夏、盛夏、金秋十月、第二年春天,这些镜头中驴农始终满含期望的眼神特别能打动人,乡村的兽医人才急缺,可惜我们又只是电视人,除了纪录,我们似乎帮不了他们什么,这样的无力感很久才克服掉。
说到和动物的距离,我们当然希望是零距离。我们三组主人公,艾合买提江一家和驴的关系最亲近,我们有时拍着拍着,她们就把三岁的小女儿放到驴正在啃食的食槽里,完全是她们平时的生活状态。记得有一天在她们家驴圈拍摄,摄影师何明老师一直说“我在拍,贾导你别推我!”其实我当时站的远,是一头果拉驴一直在他身后蹭他,我想,驴也一定以为我们是新的家庭成员,来与我们亲密互动呢!
我们团队是2018年新疆卫视采编人员最羡慕最关注的三个人,因为在整个2018年度,我们不光顺利完成了自己的结对走亲任务,还利用六次走亲完成了纪录片《养驴记》的大部分拍摄,我们在和田皮山县木吉镇兰干村蹲守拍摄长达九十天。我们在乡村度过了诺肉孜节、肉孜节,参加了几次村民的婚礼;我们关注着全县驴产业的每一点细微变化,在盛夏的七月,我们和驴农一起在喧闹的巴扎查看驴情,我们和农民一起在驴圈蹲守;在兰干村养殖合作社地面硬化缺钱一直不能使用时,我们想办法请来了浙江建工集团帮助村合作社完成了地面硬化;当知道养驴养牛农户需要保险对接服务时,我们立刻落实保险公司为村民办讲座上门服务,并请养驴专家多次与兰干村民面对面互动。二零一八年这一年,我们的足迹是实实在在踏在了兰干村的大地上。
2018年10月26日,《养驴记》片花在兰干村会议室放映,村民们第一次透过屏幕看到了自己的生活,观影过程中不时传来阵阵笑声,这笑声也是对我们《养驴记》纪录片团队一年工作的鼓励和奖赏。
有时,我们也在思索:电视人应该怎么更好地参与到脱贫攻坚之中?我们想,把我们最擅长的镜头对准他,把我们可能的陪伴给他,我们生活在他们中间,了解他们的苦于乐,把他们的一颦一笑和脸上的泪水记录下来,让时代感知他们这样一群普通人的心跳与渴望、奋斗与搏击,这应该就是电视人最深度的攻坚行动!这应该就是电视人最丰硕的脱贫果实!
这样的“任性”,值得!